离园前,我组织孩子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 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这么好听的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 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说说笑笑的,我便径直朝他们走了过去。当我走近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张胆怯的脸,一幅准备受批评的表情。突然,我很想知道孩子们究竟在玩什么玩得那么开心,便什么话都没说,在他们旁边找了个空位子坐了下来。一坐下来我就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我们班的录音机声音有点小,以至于坐在后面的孩子根本听不清录音机里讲的是什么,于是他们干脆自发玩起了游戏。了解了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释然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班的录音机声音很轻,很多小朋友听不清故事,我们就改成手指游戏吧。”我关掉录音机,和孩子们玩起了手指游戏。 这件事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方面孩子的“出格”行为是有原因的,如果教师只凭主观判断,往往会误解孩子。当我们组织了自认为很有意义的活动,而孩子参与率不高时,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位子上去耐心的观察和了解,并及时引导和调整。另一方面,教师平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