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图片新闻|    编读往来|   网上报名|    证书查询|
| 关于协会 | 最新动态 | 幼教新闻 | 幼教人物 | 资深专家 | 课题研究 | 认证项目 | 下属单位 | 童心探秘 | 海外幼教 | 入会申请 | 文档资料 | 投稿专区 |
  发表日期:2010年11月9日  共浏览9198 次   出处:中国学前教育网《幼教·访谈》栏目2010.5.6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梁志燊教授谈蒙氏教育及特色课程

(访谈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梁志燊教授)

中国学前教育网:据了解您是把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能否简单介绍当时的情况?
梁教授:要说第一人是卢乐山教授而不是我。卢教授今年已93岁高龄,头脑清晰,《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是改革开放后,她1985年写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被引进中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前苏联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是受到批判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鲜放了,对国外的教育思想慢慢接触。蒙台梭利教育50年代在美国复兴了,从而引起了曾在加拿大留学的卢先生开始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研究。《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第一本对蒙台梭利教育做介绍的书。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进入九十年代后与台湾的幼教同行有了进一步的交流,1994年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的董事长单伟儒先生想将在台湾做好的蒙台梭利教育引进到大陆,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于是他给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写了一封信,表明他来大陆推行蒙台梭利教育做实验研究的心愿,柳斌回了单先生一封信。信中提到两点:支持他的爱国行动,可以尝试做实验研究。单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他带了这封信找到了我校校长,校长找到了现任主任,主任将这件事让我们学前教育教研室讨论拿出意见。讨论结果有支持实验的,也有反对的,还有不表态度。

中国学前教育网:那您当时是持什么态度?
梁教授:当时我在会上表态是可以做试验,因为已有真理标准在握了,实验失败了说明这个不适合我们,不予采用。但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让大陆的孩子受益呀!讨论情况向系主任裴丽娜汇报后,主任认为有志愿者就可以合作了。这项三年的合作协议是由杨国昌副校长与单先生签的。对方提供了三套教具(每套教育56件),还提供了实验的资金。接下来就开始选择实验园两所,选定了北师大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在两个实验班做。基金会派专业人士来培训老师。签约、培训、准备教室和实验班儿童,九月份开学就开始实验了。因为蒙台梭利的特点是混龄教育,北师大的实验班按混龄随机抽样组建,北海幼儿园实验班按同龄组建。卢乐山先生在这之时已经退休了,但她支持实验,被聘为实验课题组顾问,我也是顾问,李淑英老师是组长,霍力岩老师是成员,两所幼儿园园长和实验班四位老师都是成员。这两所幼儿园的蒙台梭利教育实验是成效的,在家长的要求下,逐渐扩班,并坚持至今。在蒙台梭利教育实验之后,多元智能教育、瑞吉欧教育在新世纪也相继进入幼儿园中。

中国学前教育网:那在试验的过程中,是否也面临一些问题呢?
梁教授:是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最开始培训师资是不到位的,比如说台湾培训我们是20天,而蒙台梭利培训的师资要一年。差距很大。我们国内没有培训蒙氏师资的力量,但家长和蒙台梭利教育呼声又很高,希望多开些班。1995年师大成立了一家教具公司,选择了制作蒙台梭利教具,当时是全国第一家。这时有些幼儿园开始选择蒙氏教育,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初期培训师资的时间很短,只有5-6天的时间,随后延长到10-12天,仍然是不到位的。少数幼儿园送老师赴美国培训,她们回来成为了传播蒙台梭利教育的种子了。

2000年,我向教育学会申请了国家级课题,想通过课题来提升一些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我连续做了“十五”和“十一五”课题,就是想不要在中国影响蒙台梭利教育的声誉。有些人否定蒙台梭利教育,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不理解。

中国学前教育网: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搞特色课程,您对特色课程怎样看?
梁教授:对,现在的确有很多特色课程,其实以前早就有了,只是没有给他冠名,现在人们就很愿意张扬,特色课程才好招人,有吸引力,当然可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时代,特色课程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从整个大教育来讲,主要注重的是特色,中国跟世界有特色,国内也应该有特色,不应该都是一个模式,这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不符合教育的规律,所以我觉得应该倡导特色。回顾我的经历,之前没有“学前教育”这个名称,而是成为“保教系”。52年我入学的时候改成了“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这冠名来自苏联,作为保育是源自日本。我们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苏联专家给我们的老师讲课,老师给我们讲课,甚至有的我们直接听专家的课。

蒙台梭利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中是被批判的。因为他是西方资本注意世界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可以吸收国外的教育,自己的观点也获得了释放。所以要说这个特色,我认为建国后,我们幼儿园就有很多特色的,例如说现在的北京六一幼儿一院所在的位置是当年朱德总司令亲自圈的地,因为它是一个寄宿园,就已经是一个特色,一日生活常规,为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们继承了延安保育院的优良传统,建立的规章制度特色特别细。在建园60年时该园进一步总结了这些特色,继续坚持下去,获得了家长的满意和选择。又比如说,北京崇文区回民幼儿园,地处车花市挨着体育馆路,国家体委。园长一定要是回民,厨师一定要是回民,老师可以不是。以回民孩子为主,如果不满额可以收汉族孩子但是在习惯一定要符合回民的习惯,我们的一位老师退休后来帮助这个回民幼儿园。这位老师就是教幼儿体育的,结果这个幼儿园体育就成了她的特色,这个幼儿园户外面积小,怎么开展体育活动,而体育又怎么跟孩子的健康挂钩?他们利用了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如体育人才引进协助和楼顶平台的利用,办出了体育特色。我刚才提到的两个案例说明可以利用一些资源和条件,作出自己的一些强项。又比如说有的幼儿园教师擅长语言方面,那么语言就有可能成为该园的特色。我觉得特色就是很自然的利用园各方面的一些资源优势,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际上有着特色就带动了整个教育的提升,特色促进它的全面发展,特色不是偏向,不是走偏,是整体的提高。进入当代,我们的特色选择余地更大了,模式更多了,有外来的、有自己的、还有自创的,所以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所以我觉得个别幼儿园可以选择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过一点带动整体,也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教育产品,比如说公安部幼儿园,它就选择正在推广的思维训练学具,这是从德国引进的一套学具,引进来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做了些改造,这个园坚持用这套教具,获得家长很好的赞誉,因为它对孩子的思维有助训练,这也是一种特色。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中国教育学会申请了《优质教育模式促进儿童发展》的一个课题,现在社会上不管引进的还是自创的,有不少公司给幼儿园创造了不少教育模式,各不相同的教育模式,究竟它好不好,是优是劣要经过实践检验的。而有了这么一个课题,幼儿园可以选择某种教具做课题研究,从而检验这种教具或者教育模式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好就继续修正。
当然幼儿园自己也可以,比方说有的幼儿园就以游戏为特色,这也是可以的,那么从大的教育上现在还是提倡特色的,我先不说义务教育,先说义务教育之外的,高中、大学也要搞自己特色,高中也不能千篇一律,即使在义务教育这个阶段,去年年底报道杭州的集团化学校,也就是发挥名校的作用把一些薄弱学校带动起来。结果有一个地区有三所小学,没有名校带它,那怎么办呢?于是将这三所小学组成一个集团,他们自己搞特色,一个小学搞口琴特色,它不是搞一个口琴队而是它的孩子都会吹口琴,所有的孩子都会;还有一个学校搞书法,这么一来也促进了这个学校,它有生源了,也促进质量了,用这种办法,即使没有名园带,也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起来。我们幼儿园利用教材,促进孩子发展,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发展的很好,发展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他以个性的发展,孩子小特长不是很显著,我们不能强加于他,所以我觉得幼儿园的特色是从某一点上切入,特色切入来带动整体,这样做得还是很有成效的,所以我觉得幼儿园更宽松,应该搞出特色不要千篇一律。现在国外的幼儿园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环境就不一样,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都不一样,要按照自己的设计,所以它丰富多彩,供家长选择,没有特色就都一样了,不能搞千篇一律。


中国学前教育网:您刚刚提到的游戏这块,游戏我也了解了一些,是不是也很提倡游戏教学,那游戏在具体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呢?
梁教授:我觉得游戏本身是这个年龄段最适合他的活动,而且这个年龄段要大量的使用游戏,促进孩子发展,最适合他的,孩子最愿意选择的、最愿意接受的、其他年龄段比如在小学、也应该有游戏,但那个年龄段不应该像现在这个年龄阶段一样所占的比重这么大。一些小学的老师也用游戏的方法将孩子带入学习,但幼儿园游戏跟学习是不能分开的,游戏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所以幼儿园常称为游戏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当然幼儿园的游戏有很多种类,有一种游戏是自发性的游戏,就是给孩子创造一种环境,他自己选择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几个人玩、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这种自发性游戏称为创造性游戏,就是孩子可以自己去想,自己创造,这是一类游戏,这类游戏在孩子间占的比重也很大。再有一种游戏就是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把学习带进去,比如数学的学习,认知事物的学习,我们让孩子认识几种水果,就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认识这几个物体,这就把学习的要求设置到游戏当中,统称为教学游戏,这两类游戏前一个是孩子设计自己玩,后一个是成人设计把学习带进去,有体育的、有音乐的、这就是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因此游戏在幼儿园是很有意义的,是不能缺失的。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我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当中也应该融合进这样的游戏,因为蒙台梭利强调孩子的工作,为什么要融?因为孩子一天在幼儿园的时间其实是很长的,像我们师大幼儿园就有孩子自己游戏的时间,比如说我们的蒙氏班它是全托的,孩子在晚饭以后要做游戏,玩的不错。有一次我目睹一个家长来接孩子,孩子不走,问他“那你什么时候走啊?”孩子说“等我一个小时”因为孩子家里没有这些玩具,没有朋友,没有伙伴在家里自己也玩不起来。但蒙台梭利曾经写过反对游戏,她反对什么游戏呢?她觉得孩子不该过早的脱离现实,玩妖魔鬼怪之类的游戏,孩子对真实的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时,让孩子想像那些现实当中不存在的,对孩子的心理是不利的,它会对孩子发生一些偏差,比如说人能飞,孩子看后真以为能飞呢,就从窗户跳下去,他真以为能飞呢。孩子对真实世界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分清楚这种界限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蒙台梭利对孩子的这种保护是非常爱护孩子的,她理解孩子,但你们不能从这的简单一句话断定蒙台梭利反对游戏。这是错解,她是在告诫人们,因为蒙台梭利在那个时代她看到好多孩子模仿那些妖魔鬼怪,它觉得好玩,结果他和现实生活分不清,在这种能力分不清的时候常常是受害者。我觉的这告诫是非常必要的,游戏对孩子也是很有价值的,这点不能否认,游戏是在蒙台梭利之后发展起来的,而蒙台梭利那个时代所经历的游戏是扮演一些妖魔鬼怪,现实世界不存在这些东西,蒙台梭利针对的就是这个。现在时代变了,游戏有新的发展,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蒙台梭利让孩子先了解真实的物质世界再进行想像,不认识真实的物质世界他怎么生活,没有真实的世界,没有物质基础,怎么构造想像?所以先认识真实物质世界再想像、创造。

中国学前教育网:是啊。今天听了您讲得这些,真是受益匪浅呀!
梁教授:恩,我这还有两本书没有和你介绍呢,这本是《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1985年北京师大出版的,是我校卢乐山教授所著。《童年的秘密》1993年出版,《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是翻译的蒙台梭利著作。

中国学前教育网:听您这么介绍我们对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梁教授:1929年蒙台梭利亲自创建蒙台梭利协会,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2007年纪念蒙台梭利家园诞生百年的时候我去过,蒙台梭利去世后由她的儿子接管这个组织,她的儿子过世后由他的孙女经营了一届,因为年龄大了,后来董事会聘请了一位由联合国基金会退休的安结烈任主席。这个组织每隔四年开一次世界性的会议,2005年25届大会在悉尼召开,我们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此次大会。全团35个人,我任团长,去了以后就跟这位协会主席接触了,向协会寻求最需要的是培训教师,并希望协会派人来中国培训,并需分阶段进行。
2007年是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成立百年,世界各国都在纪念,我们就被邀请去了罗马,因为罗马是发源地,此次又提到了去中国培训的事情,2008年就开始了,同时得到了浙江政府的支持,并在浙江开设了培训基地,协会派专家过来培训。吸收国外的先进的理念也要考虑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融合成一种新的模式。

中国学前教育网:最近有人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普及的事情,您怎么看待?
梁教授:我觉得这句话分量很重啊,这普及意味着什么,它不是强制性的,说明现在群众已经有这个需求,说明人民的认识,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还是很重视的,而且现在政府也越来越关注了,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了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对教育的渴望。

中国学前教育网:恩,现在北京有一半的孩子难以入托。
梁教授:家长选择好的也是正常的,现在大家认识上也挺高了,这是好事,人们认识提高了就是进步,现在我们要宣传什么是科学的,怎么教育更好,要把好关,早期教育不是小学教育的提前,早期教育有早期教育的特点。



中国学前教育网:两会期间,一些网民也提到关于给教师减负的问题,您怎么看待?
梁教授:为什么我要支持做课题、做幼教产品呢?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过去都没有,过去一切都是老师做的,包括玩具在内。我觉得老师的时间,主要精力应该用到带班上,这是她的职责。有的还要让老师编写教材,什么都要这抓那抓,也不系统,再说自己选的水平能高吗?不一定能保证,我觉得我们需要给教师准备资料,包括我们的教材,统统称为叫资料库,甚至准备出学具,所有这些都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制作的玩具禁得住孩子玩吗?不是说老师不能制作玩具,那是一个辅助一个补充,当然比如当买不起教具的时候,老师拿泥巴、拿纸等给孩子做一些也可以,但不甚经用,而且品种也有局限性。

中国学前教育网:“园本课程”也是幼儿园关注的热点话题,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梁教授:我觉得园本教研是必须的,但是园本课程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能够做到的。做园本课程要有师资力量、研究队伍,普通的幼儿园是做不到的。所以行政部门不许编写幼儿园教材,但是实际上各地仍旧不断在编写,为什么呢?这就是需求呀!我觉得教参不是课本,而是做活动的参照物。每个幼儿园都要编自己的课程,必须有力量支持、队伍支持、有 团队的支持,而且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所以说减轻教师的负担,就要解决资源这个关键问题。所以我一再强调园本课程如果有条件是可以做的,但园本教研必须做,是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如何将薄弱的地方提高上去,每个园都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提升,而园本课程可不是随意的。作为教师要多和孩子接触,做好记录并进行研究。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供教师参考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使用,自己选择,也不要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脱离自己的职责忽略了孩子,最后那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孩子呀。

中国学前教育网:非常感谢梁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听了一次免费的专家讲座。
梁教授:我也很高兴,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做下去。就像卢教授一样,尽管93岁高龄,还时刻关注着当今的幼教,我做什么事情也都和她说说,听取她的意见,她仍旧给我支持和鼓励。


上一篇:一生献幼教 坚挺不老松——记幼教老专家卢乐山先生
下一篇: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福禄贝尔(Friedric [35726]
 · 蒙台梭利?蒙特梭利?蒙台梭 [26635]
 · 李淑英—蒙台梭利专家 [26120]
 · 专家名片—卢乐山 [219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中国幼儿教育专家协会版权所有 2000-2010
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邮编:100000
电话:010-57293993 邮箱: server@cceea.org QQ: 964917677
页面执行时间:250.000毫秒  [后台管理]